新城区和旧城区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一体两面,现在的旧城区是过去的新城区,而现在的新城区未来也会变成旧城区。成都是一座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城市,也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如何同时做好新城区增量结构调整和旧城区存量提质改造?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对话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李井海,围绕《如何做好旧城区存量提质改造》展开讲述。
访谈嘉宾
李井海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
城市有机更新研究中心主任
注册城乡规划师
高级工程师
锦观新闻: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旧城区是老成都发展的历史记忆,处处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浓浓人情味,实施少拆多改的更新路径或是最优选择。对此,您觉得城市有机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在哪?
李井海:城镇面积增长比人口增长快得多,我国城镇人口增长了5.2倍,城镇建成区面积却增长了8.6倍,以往城市快速建设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对“好不好”不够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碎片化”问题突出。城市“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开发模式,旧城推倒重建、大拆大建的建设方式将难以为继。城市建设必然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时代。
2021年我国首次将“城市更新”写入“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在2021年11月,国家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中,成都是试点城市之一。
新时代的城市更新提质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增进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也是完善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更新陈旧物质设施的发展工程,更加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遵循“人民城市”理念,传承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活力、提升治理水平,促进城市文明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锦观新闻:2300多年历史中,成都的城址未变迁、城名未更改,我们如何利用旧城区历史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公共资源充沛等优势,做好城市更新?
李井海:成都人文底蕴深厚,不仅各类文化遗产数量多、规模大、能级高,而且人文与生活相互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天府生活范式。
在实施以“留改建”为主的有机更新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重点关注城乡整体风貌、格局肌理、空间尺度和特色要素,加强保护力度,深入研究成都的历史基因,通过构建文化展示体系、街巷游线体系,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同时,合理活化利用文化空间,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营造多元天府文化沉浸场景和文化载体,支撑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第二,坚持成片更新,谋划实施重大牵引性工程和重大功能性项目,尊重城市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长性,推动人文价值集成转化,推动管理者、原住居民、新市民、民间组织、社会企业等各方主体广泛参与,深度挖掘片区文化特色,按照片区、街巷、院落、单体建筑4个尺度层进式推进项目,将现代功能融入传统街区,促进传统片区活力再生,体现现代生活美学,示范引领、整体提升。
第三,做足绣花功夫,利用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鼓励植入口袋公园、体育运动设施、文化活动场地、点式生活服务设施等补充旧城区人文服务的新载体,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例如府青路桥下空间改造更新,以“时尚运动”为主题,以覆盖“全龄人群”为宗旨,以“开发共享”为布局,构建时空走廊等九大主题片区,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活力、全年无休的多功能公共运动空间。